实时资讯,随时呈递! 当前位置: Home / 新闻 / 微读物

施一伴你读经——学习是一辈子的事

微读物 | 来源:联系我们-腾龙公司客服.19908888867【开户\ 2020/10/27 阅读:1219

【原文】

子曰:"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"

【注释】

1.有:同“又”。

2.不惑:掌握了知识,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。

3.天命: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。

【译文】

孔子说:“我十五岁立志于求学,三十岁能够自立,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,五十岁懂得了天命,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,不觉得耳不顺,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。”

【解读】

    孔子总结自己的人生,说当他15岁的时候,便立志做学冋。“三十而立,15岁开始求学,经过15年的学习、实践,到30岁确定了自己的人生 观、世界观,开始构筑起自己的人生坐标。"立"指思想和意志的独立,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,确定了,人生非走这条路了不可。又经过10年的磨练“四十不惑”,到了 40岁明白了事情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,聚散分合、成败盛衰是自然结果,不会再有迷惑、看不开了。又过了10年,“五十而知天”,进一步了解认识这些规律。再过10年,“六十而耳顺”,对人生和宇宙规律理解得更深更透,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,自己都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,不生气。每天都笑口常开,平平静静。又10年,“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”,自己的人生实践就可以在规律内自在安然,随心所欲,获得生命的自由了。


    孔子的人生经验,几十年的学习、实践,完成了从“有”到“无我" 的过渡,不同阶段的体会,对我们是一种鼓励,也是一种启发。


    在谈到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时,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爱仁德而不爱学习,那他肯定会被愚昧所蒙蔽;如果一个人爱智慧但却不爱学习,那他将被放荡所蒙蔽;如果一个人爱直率而不爱学习,那他将被偏激所蒙蔽;如果一个人爱勇敢而不爱学习,那他可能被祸乱所蒙蔽;如果一个人爱刚强而不爱学习,那他 能被狂妄所蒙蔽。


    孔子的话在古代被视为圣言,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是有道理的。即使一个人心怀仁德、为人直率、处世勇敢、遇事刚强,但如果不爱学习,所有这些好的品质都可能向其反面发展。而那些心术不正、本身品质就有问题的人,若不学习就更可怕了。


    读书立业,自古以来是中国文人孜孜以求的目标。


    宋代有位大诗人,名叫王禹偁,他曾官至左司谏和制诰。王禹偁出身贫寒,从小立志苦读经史,“致君望尧舜,学业根孔姬,自为志得行,功业如皋夔”,这是他给自己立下的志向。


    王禹以复兴诗道与文统而在北宋初的文坛上独树一帜,举子、官吏多游其门,’‘岁不下数百人,朝请之余,历览忘怠”。一时间,王禹成了文坛盟主。


    王禹现存诗580多首,其主要内容是关心民生疾苦,抒写理想与谪居的不平心境。他的散文创作以"传道明心"为意旨,以“句之易道,义之易晓”为手段,反映现实生活,多涉规讽。而读书明道,反映现实,改善现实,正是古代读书人的一大志向。


    现在不少人认为"读书无用",认为最实际的是权利和金钱。这是很短视的。人为何要学习呢?人有别于动物的特征正在于他有文化,没有文化,人与兽何别?而文化的传播与继承非要读书不可。


   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,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差别在哪里?亚里士多德回答∶"这就如同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之间的差别。"亚里土多德认为,没有受到教育的人如同行尸走肉,毫无意义。这样的观点有些夸张了,但是,学习的确让我们学知识、懂礼仪、明事理。如果不学习,一个人可能就会变成井底之蛙,慢慢会被社会所淘汰。所以,人不可以不学习,不学习的人生必将是空洞的人生。人不可以一日不学习,学习是一辈子的事。 

    

    做人的首要就在于读书,正如吴兢在《贞观政要·崇儒学》中所说,虽然上天给予人好的品性和气质,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。这就像大蛤本性含水,要等月光照射才喷出水来;木材本性包含火的因素,要靠发火的工具才能燃烧;人的本性中包含着聪明灵巧,要到学业完成时才能显出美的本质。


    个人如此,社会亦是如此。如果一个社会是拜金主义支配的社会,其道德必会低下。假如生活在一个假仁假义的虚伪社会,无情无义的充满铜臭味的社会,也不要忘记∶读书!教化!


    明末清初思想家李顒有几句话讲得极好,真是对当下社会的直接批评。他说,只有讲述学问,才能使人自立并通达事理;只有讲述学问,才能使社会转变风俗习惯;只有讲述学问,才能做到拨乱反击;只有讲述学问,才能改天换地。讲述学问是民众的命脉,宇宙的元气,不可一日停止不讲。




在线客服